合浦有人将围墙扩建到小学路边引起其他村民不满
产品介绍
一抹抹“警察蓝”穿行在各个景点,守护在游客身边,为盛世美景画上浓厚的平安底色。
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北海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积极防范化解社会治安隐患和矛盾风险,优化便民利民举措,打造海滨美丽平安家园。
近年来,北海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方面精耕细作,因地制宜探索多元解纷新路径,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多个具有“珠城特色”的多元解纷品牌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
如何高效办好群众身边事,促进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初冬时分,记者走访了北海市部分社区,现场感受社区在党建引领下,不断的提高社区治理能力带来的变化。
走进北海市海城区北部湾社区服务中心,“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的标语格外醒目。
“实事好事办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社区党委书记刘燕是一位年轻党员,她为社区居民提供贴心服务,是居民们的贴心人。
作为北部湾社区网格长,11月10日,刘燕接到居民反映,祥龙大厦化粪池已满,污水外溢,希望有关部门协助解决。
刘燕接到消息后,立刻赶到现场查看,并确认情况属实。随后,她找到祥龙物业相关负责人,将现场的情况及居民的诉求详细说明,并就怎么样处理这一问题展开沟通协商。最终,物业公司安排专业师傅疏通已满的化粪池。
“社区在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办理群众日常事务的同时,还设立党代会代表(简称党代表)工作室、人大代表联络站、政协委员工作室、居民议事厅等,随时解决群众的身边事、烦心事。”张燕和记者说,党代表工作室是一个接待群众、服务群众的新平台,也是群众反映诉求的新通道。
建立党代表工作室的目的是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困,密切党群关系。目前工作室共安排有党代表12名,定期开展接待群众、双向约见、走访调研等活动。
北海市海城区中街街道北部湾社区勇于探索,创新性地提出了“六微”工作法,即微力量、微联系、微协商、微心愿、微服务、微激励,打通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激活“党建+N模式”的新动能,全方面提升基层精细化治理水平。
70多岁的吴月彦多年前买的一块土地,因纠纷一直不能正常使用,多方奔走未能解决。社区法律服务站设立后,老人找到了曾是法官的接待人员黄女士。黄女士很快帮老人“理出头绪”,找准问题的症结,帮老人准备好相关材料,递请有关部门协调,使这一难题很快得到解决,老人高兴地给服务站送来锦旗。
社区联合市法学会设立社区法律服务站,聘请退休法官、检察官、司法人员等6名法律专业技术人员,在法定工作日每天安排2名人员轮流坐班,为群众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
成立仅3年多的时间,该社区先后获得全国科普示范社区、全国巾帼文明岗、广西党代会代表工作室示范点等诸多荣誉称号,成为北海市社区治理的标杆。
11月1日,北海市区一位80岁阿婆来到北海市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服务中心咨询。在前台登记后,工作人员将其引领到公安局办事窗口,进驻警官热情为她答疑解惑。阿婆20年前被人骗了2000元,这一直是她心中的一个梗,郭警官耐心向她解释如何取证、起诉维权。
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按照“承担主责主业的部门常驻、矛盾相对多发的部门轮驻、有信访维稳责任的有关部门随驻”原则,推动信访局、法院、司法局等28个职能单位派员集中办公。
不久前,多名游客到北海市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服务中心,反映于8月22日下午入住涠洲岛某客栈,其中一名小孩进入客栈泳池游泳溺水身亡。来访人认为客栈方未能履行及时提醒、施救等安全管理责任,要追究客栈方责任并给予经济赔偿。
市信访局了解群众来访诉求后,立即召集有关部门进行调解。采取“背靠背”方式协调,法院法官、旅调委调解员及信访局法律顾问,分别向双方当事人讲解解决此案可采取的方法途径、有关政策法规以及司法诉讼程序所耗费的时间成本,从人情、法理的角度耐心调解,最终化解了纠纷。
北海以创新建立全区首个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服务中心为突破口,整合了信访局、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28家单位的矛调资源,汇聚了市人民群众来访接待中心、人民调解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等7个平台功能,并吸收了婚调、医调、物调、劳调等九大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着力打造“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整合、手段综合”的“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平台,建成贯通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的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服务中心,常态化开展联合接访、联合调处,构筑群众解纷“一站式”平台。
今年以来,北海市各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累计受理纠纷8885件,调处8776件,调处率达98.77%。
北海蒋屋村,位于合浦县廉州镇廉北村东北部,是北海市文明村庄、乡村振兴示范村。
走进蒋屋村,河如玉带,林木葱茏,小桥流水,亭台蔽日,村民们三五成群、有说有笑,一股清新质朴的文明气息扑面而来。
“民心齐,才能泰山移,而齐民心,最重要的就是正风气、讲法治,以透明、规范赢得村民信任。”廉北村支书王琨说。
通过“以清促治、以廉立村”进行乡村治理,蒋屋村慢慢变成了网红村,村中游客不断增多。蒋屋村上至九十多岁的老奶奶下至三十来岁的宝妈,自发组成一支乡村清洁队,她们每天在为美丽的家园挥洒汗水,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环保妈妈志愿队”。
蒋屋村建设“村民说事亭”,收集整理家规、家训、家风故事,制作成精美的文化墙,讲述“最美家庭”故事。通过“说事”,以案说法,增强了大家的法律意识。
蒋屋村以党建为引领,将集体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整改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等有机结合。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定点驻村,村党支部书记严格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紧盯村民急难愁盼问题。
10月初,陈某将围墙扩建到小学路边,引起村民不满。陈某认为,围墙内是他家的宅基地,围墙扩建没有错。村民认为,道路慢慢的变成了历史通道,应当尊重现状,方便小孩上学。首席法律咨询专家马上介入,和陈某谈心普法,陈某于是同意将围墙往里缩进1米。
蒋屋村是合浦县开展乡村治理的一个缩影。从村屯到社区,合浦县从细“治”入微,深化“党建+网格+治理”模式,快速度、高质量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推进基层治理“活”起来。
察民情、知民意、聚民智、解民困,合浦以群众力量推进网格化管理。7月10日,合浦县山口镇村委会干部通过“网格通”上报了一起土地纠纷。经过平台的研判和派单,山口镇党委、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村委会与当事人三方召开调解会,最终成功化解了纠纷。
合浦县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推行“三个一”社会治理模式,构建了“中心牵头、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群众诉求解决机制,让群众诉求“提出在中心、解决在中心”,让中心成为了矛盾纠纷的“终点站”。
——一体化运行,实现“单一治理”向“全面治理”转变。整合综治中心、信访服务中心、网格化服务中心、矛盾调解中心、法律专家议事厅为一体,充分的发挥作用互补的优势。
——一平台调度,实现“专项平台”向“综合平台”转变。搭建“社会治理系统+微连心+矛调系统”一体化调度平台,对线上线下信访矛盾统一受理分流,统一流转处理。
——一站式服务,实现社会治理主体由一元到多元的转变。采取常驻、轮驻、随驻模式,将19个单位调解人员集中办公,破解资源分散、各自为政的服务瓶颈,高效快捷服务群众。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人民群众在基层社会出生成长、在基层社会工作生活,和睦的邻里关系、和善的社区环境、和谐的基层社会能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石,才能守住平安稳定底线。
群众无小事,点滴暖民心。北海市将基层社会治理当作一项系统性、基础性的重大工作来抓,坚决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各方面,着力强化“党建引领”,创新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层次地融合的体制机制,激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