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县: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和美乡村
产品介绍
近年来,吉安县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开展“三清二改一管护”村庄清洁行动,创新思路,求真务实,积极地推进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连续三年获得全市农村里的生活垃圾治理和农村“厕所革命”工作先进县。
推进村庄整治提档升级。坚持规划引领,立足乡土特征、文化特质、地域特点,加强村庄风貌引导,做到既个性鲜明、富有特色又功能完备、设施完善。
聚焦“七整一管护”(村内道路、村内供水、户用厕所、双灯工程、排水沟渠、村内河塘、搭靠“三房”等整治建设和村庄环境日常管护)任务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加快补齐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提升设施建设完备度。重点支持部分中心村、特色产业村等提档升级,提升村庄公共服务便利度。
深化农村环境治理提升。突出抓好村内排水沟渠、河塘、搭靠“三房”(违章房、危旧房、废弃空心房)等方面环境治理,全面清理乱堆乱放,整治残垣断壁,消除黑臭水体。因地制宜推进村庄绿化美化行动,通过植树、栽花、种菜等方式绿化村庄和庭院。
巩固美丽宜居示范创建。全面落实“四精”理念,聚焦“1+8”重点任务,深入开展美丽宜居乡镇、村庄、庭院示范创建活动,推动形成新农村建设“点上精美、线上出彩、面上宜居”的新发展格局。
巩固提升创建成果,突出地域特色,注重历史传承,紧盯“2+6”工作要求,创建美丽宜居乡镇、创建一批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宜居庭院。
持续推进农村厕所提标改造。所有村庄整治点户厕改造率达到100%;乡村振兴示范点一定得完成改厕任务;全面完成市下达2250座农村厕所提标改造任务;完成农村户厕系统3788座问题改造销号任务;每个乡镇至少要建立1个“首厕示范村”,扩大“首厕示范户”建设;所有户厕改造和新建原则上全部使用“一体式”玻璃钢化粪池,推行“黑灰水”分流处理。
加强农村改厕质量管控和验收。按照“统一标准、统一采购、统一施工、统一验收”的要求实施,严格执行国家《农村三格式户厕建设技术规范》(GB/T 38836-2020)标准,要求各乡镇必须统一聘请专业施工队进行农村问题户厕改造,不得由各村点建设队伍施工。
严把农村新建公厕审核关,对符合标准要求建设的要落实好管护责任人,防止“重建轻管”现象发生。同时,加强农村改厕技术指导,做好改厕技术人员、施工队伍、管护队伍的培训,建立“改厕明白人”花名册,每个乡镇至少有1名技术人员,每个行政村有1名“改厕明白人”,农村改厕难题能及时得到解决。
推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推广井冈缘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永阳镇井冈蜜柚基地农村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成效,延伸厕所粪污收集范围,实实在在解决农村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确保试点正常长效运维。
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持续完善城乡一体化农村里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体系建设,确保农村里的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稳定在98%以上。
持续推行农村里的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坚持清扫清运“一把扫帚”扫到底,要求各乡镇将清扫清运统一购买第三方服务,不得由各村(居)委会各自清扫。
推进农村里的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利用。积极推广农村里的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成效,完善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农村里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协同推进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厕所粪污、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垃圾分类有特色、转运设施较齐全、村庄保洁见长效、资金投入有保障、监管制度较完善”的农村里的生活垃圾治理体系。
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结合生活垃圾治理、爱国卫生运动及农村疫情防控,以“三清二改一管护”(清理垃圾、清理塘沟、清理废弃物,改美庭院、改好习惯,管护村庄环境)为重点,常态化推进村庄清洁行动,紧盯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村庄周边和环境卫生死角盲区,发动干部群众集中开展卫生大扫除、垃圾大清理、“八乱”大整治,全面“清脏”,集中“治乱”,依法“拆违”,由村庄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村庄周边拓展,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显著提升。
完善村庄“五定包干”管护机制。按照“谁受益、谁所有、谁管理”的原则,明确公共服务设施管理的责任主体,压实管护责任。充分的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建立健全村规民约、“一事一议”等制度,落实“门前三包”,引导村民热情参加村庄环境治理,推动“五定包干”长效管护机制落实落细。
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厕所粪污清掏、农村里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以及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管护采取社会化服务和服务费市场化形成机制,逐步建立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统筹、政府适当补助的经费保障制度。
拓展5G+长效管护平台功能。加快实施5G+长效管护平台三期建设,进一步完善拓展平台功能模块,将新农村建设、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等重点工作纳入平台监管,一直在优化提升平台使用效能。
加强平台“五员”队伍培训指导,全面实施平台二维码张贴在农户“门前三包”责任牌,提升社会公众对平台的关注量和使用率,逐渐完备平台问题受理、日常管理、队伍建设、运维考核等工作机制,形成农村人居环境“一网统管”工作格局。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